四月春风劲吹,承德进入春耕春种好时节。通过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评定的承德市农林科学院院士合作重点单位项目实施,围绕解决承德中药材种植园区智能化水平低的问题,4月11日,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成员来访,在中关科技创新基地调研并搭建中药材种植园区数据信息采集监测网络,实现对农田生产环境和中药材苗情、墒情、灾情全面自动监测和应急预警。
一、搭建中药材种植园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信息采集监测网络。
部署园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监测网络,开展卫星遥感(天)、无人机遥感(空)、园区气象环境与土壤墒情监测(地)3维度试验研究。在中关科技创新基地安装田间气象墒情站2台,实现田间空气温湿度、光照、降雨、土壤温湿度、EC值等数据检测;安装温室气象墒情站2台,实现大棚温室空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温湿度、植物冠层数据检测;安装智能阀门1台,实现水肥管路智能控制和流量计量;无人机遥感现场试验1次,绘制承德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基地web端“一张图”。
二、开发中药材种植园区时空分布收集小程序。
开发中药材种植园区时空分布小程序,实现中药材种植园区苗期、墒情等方面的自动监测和应急预警。现场无人机遥感观测1次,加之后续每旬1次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分析和监测中药材的植株长势;通过部署园区的气象环境与土壤墒情监测站,有效获取气象和墒情数据,通过收集系统查看和下载观测实时数据。
赵春江院士是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带头人,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在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家农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了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专家和80多名研究生,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学科发展。
此次借助赵春江院士团队的信息化平台搭建,解决了依靠传统方式采集数据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实时了解药材各个生长期的水肥需求,与精量施肥、除草、喷药等农业作业环节相结合,节支增效的同时,实现自动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动力,富民增收,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助力承德中药材产业发展。
供稿:中药研究所 供稿人:薛乾鑫 编辑:郅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