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加入收藏
夏秋交替季节犊牛养殖要点
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辑时间:2023-12-20

夏秋季节变换,早晨、夜间气温浮动较大,天气由温热逐渐转凉,这一阶段的温湿度环境更容易引发犊牛舍内细菌增殖。由于犊牛自身免疫机能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易出现腹泻和呼吸道等疾病,不利于牛场发展,因此加强夏秋季犊牛饲养管理,做到以防为主,防患未然,才能更好地发挥犊牛生长潜力。

一、新生犊牛护理

1、接产。加强夜班接产人员的巡视工作,发现新产牛后要及时报告兽医人员,接产前做好产房消毒和保温工作,铺设新的垫料保障产房卫生。接产人员全程佩戴手套避免人员感染,不要暴力助产,犊牛出生后从远腹端捏住脐带,挤出脐带潴留的血液,在距离犊牛脐部3 cm~5 cm处结扎,往复揉搓2 min~3 min,然后在揉搓处的远腹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脐带剪断,挤出脐带中粘液,用7%~10%的碘酊消毒,6 h~12 h后,应对脐带再次消毒。使用干净清洁的转运车将犊牛转运至犊牛舍内,为确保犊牛背毛尽快干燥,可以使用具有吸水性干洁粉、毛巾擦干、保温灯和暖风机烘干的方式处理,避免受凉引起腹泻和感冒。

2、初乳饲喂。犊牛出生后1 h内,应灌服其体重8%~10%的初乳(2 L),温度控制在38℃~39℃。出生后12 h~24 h,再次饲喂初乳2 L。初乳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免疫球蛋白(IgG)含量≥50g/L(折光仪检测≥20%),总细菌数<50000 CFU/mL,大肠杆菌数<5000 CFU/mL,保证为犊牛提供足够量、高质量的初乳,以便犊牛获得高水平的母体免疫,增加机体抵抗力。

二、哺乳期犊牛饲养管理

1、转栏。犊牛可以站立后移至犊牛栏(或犊牛岛)内,单栏饲养,冬天温度不低于10℃,夏季牛舍温度不超过30℃。犊牛7日龄后由新生犊牛舍转至犊牛栏(岛)独饲或小群饲喂,转群时要避免转群应激,转入新舍内要注意圈舍保温,降低犊牛发病风险。

2、喂奶与防止舔癖。哺乳犊牛使用巴氏杀菌常乳或酸化奶饲喂,出生两周后可以用部分代乳粉饲喂,人工饲喂要定时、定温、定量。奶温控制在37℃~39℃,日饲喂量为犊牛体重的10%~15%,日饲喂2次~3次。或自动饲喂器自由采食。群饲的犊牛,每次喂完奶后,用干毛巾或纸巾将犊牛口、鼻周围残留的乳汁擦干,然后用颈夹夹住10min,防止犊牛相互乱舔。

3、饮水。饮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犊牛自由饮水,水温不宜低于15℃,冬季犊牛饮水温度应设置在30℃左右,保证饮水充足和饮水设施的清洁。

4、健康观察。每天观察每头犊牛的被毛、精神状态、食欲,注意观察是否有咳嗽或气喘和呼吸次数,正常呼吸次数为20次/分~50次/分,发现病犊应及时隔离治疗,并要求每天观察4次以上。每天两次观察犊牛的粪便情况,重点为颜色和气味,对于腹泻犊牛隔离观察,判断腹泻类型: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消化不良性。

疾病防控与卫生防疫管理。

5、疫病防控。做好保温工作是防止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预防腹泻的方法有加强舍内卫生管理、强化初乳常乳饲喂程序、合理选择环境消毒药剂、做好牛群防疫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肺炎的方法有改善犊牛舍环境卫生条件,接产时清理犊牛口鼻,避免异物性肺炎发生,保障初乳饲喂质量,增强圈舍通风和保暖。肺炎治疗时使用麻杏石甘散、双黄连、清肺散等中成药,细菌感染时使用氟苯尼考/头孢噻呋,支原体感染时使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混合感染时使用头孢噻呋+恩诺沙星。腹泻治疗时使用,加减白头翁散和平胃散,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时,需要兽医人员尽快对其进行静脉药物注射治疗。

6、器具和环境消毒。转运工具应及时清洗和消毒。饲喂器具每次喂完奶后要严格清洗消毒,其程序是用冷水冲洗—2%碱水擦洗—温水(35℃~40℃)漂洗干净凉干—使用前再用85℃热水冲洗。犊牛舍(栏、岛)在使用前应彻底清理、消毒,垫料厚度在15~20 cm左右,被粪便、尿液污染的垫料要及时更换,卫生条件差的犊牛舍每两天消毒一次,卫生条件较好的犊牛舍可以每三天消毒一次,要选择刺激性小的戊二醛、聚维酮碘、百毒杀消毒剂,消毒药剂的配制按照产品说明书。

三、断奶应激

1、掌握合适的断奶和转群时间。通常情况下待犊牛日均干物质采食量达到0.75~1 kg时可以断奶,犊牛瘤胃的发育和对干物质的消化能力不但与日龄有关,还与采食固体饲料的早晚有关,当犊牛开始采食固体饲料时瘤胃才能够真正的开始发育。

2、断奶后犊牛需要有1~2周的时间适应犊牛断奶应激,然后再转群,转群时要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进行,如果天气恶劣,犊牛断奶应激会加剧。


Copyright © 2022 承德农业科学院   备案号:冀ICP备2023017013号-1